關(guān)于冰上救援這檔子事
說實話,我非常不喜歡蹭熱度寫這篇文章,每寫一篇意味著至少一名消防員在崗位上殉職,而且大部分都是不應(yīng)該發(fā)生的,這讓我非常沮喪;然而思考再三又不能不寫,至少我要給自己的良心一個交代。
廢話少說,我們切入正題。
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事故經(jīng)過。
2018年12月7日,遼寧鞍山,一成年男性在公園結(jié)冰的湖面遛彎拍攝雪景,因部分冰層無法支撐體重掉入湖中待救。
當?shù)叵啦块T在營救過程中,兩名消防員因冰層破裂落水
第三名前去救援但一同落水,最后兩名消防員得以脫險,一名消防員因長時間浸泡在接近零度的冰水里產(chǎn)生低體溫癥引發(fā)溺水,最終搶救無效殉職。
待救成年男性也未能獲救。
事故處置大致經(jīng)過如此。
冰上救援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,外網(wǎng)上相關(guān)的處置方案以及千奇百怪的救援裝備可說是汗牛充棟。
那么,為什么這起事故處置會導致2人死亡呢?很多問題我無法回答(說多了要被塞口球的……),我只能通過一個非常簡單的視頻介紹一下他山之石,懂的自然能懂,至于是不是能攻玉,這我也管不了那么多……
我們通過一組視頻截圖來詳細了解一下冰上救援的最基本套路,視頻我放在文章末尾。
1、這里有一名落入冰水中的待救人員。
2、救援人員到達現(xiàn)場,開始展開救援。
注意畫面中的幾個細節(jié):
A. 單人待救,單人施救。道理很簡單,冰上情況非常復雜,多一個人上冰就多N倍冰面坍塌的危險,這種事情并不是“人多力量大”,不懂這個道理就不要談其他問題了。
B. 穿著正規(guī)水域救援服。保暖,防水是冰面救援服裝最基本的要求,部局關(guān)于水域救援不得著消防戰(zhàn)斗服或搶險服這可是有明文規(guī)定的。
是不穿還是沒有?這是個問題。
C. 多用途探路棒。接近被救者前用于探路,這樣可以減少爬行時間,在保證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提升救援速度;接近被救者后還有其他用途,下面會有詳細說明。
D. 助救設(shè)備。救援者身上背負的黃色橡膠圈狀物體,全稱叫“cold water rescue sling(冰水救援吊索)”
有三個用途:一是可以讓救援人員遠離被救者施救。
這話什么意思?簡單地說越靠近待救者的冰面越不可靠,對于救援人員來說既要救助待救者,又要保證自己不掉入水里,使用這個套索可以在較遠的距離給待救者套上(相對安全繩),提高救援人員的安全系數(shù);
二是具有一定浮力(相對于安全繩),能夠幫助待救者爬上冰面;
三是前端有個D環(huán),套上繩索以后岸上的人可以發(fā)力把待救者拉出冰面或直接拉到岸邊。
這東西相比救生圈有什么獨到之處呢?因為它的開口可調(diào),可以很方便地給待救者套上,普通救生圈碰上胖點的人想套進去得費老鼻子勁兒了,還得雙手舉高高,這真不是來搞笑的?
簡單?大道化簡,越是簡單的東西就越不簡單。
3、救援人員探路前進
4、靠近待救者,意味著接近薄冰層區(qū)域,需要趴下增大接觸面積,減小對冰面壓強。
5、爬行前進。這里注意,一定要保證盡可能腹部貼冰,把貼地面積擴展到極限,千萬不要用膝蓋把自己撐起來,學過物理的都懂。
6、靠近待救者后,如果對方意識清醒(一般來說人在4度左右的水里可以保證30分鐘左右不昏迷),那就在最遠距離把多用途探路棒遞過去,讓待救者抓住棒端然后協(xié)助待救者利用自救方法上冰面。
這是最理想狀態(tài),也是最安全的狀態(tài)。
7、如果待救者意識清醒但肢體僵硬,無法抓握探路棒,那就使用棒端的套索,套住待救者手腕,救援人員自己邊后退邊把待救者拖上冰面。
這個方法因為危險系數(shù)較高,效果較差(凍僵的人無法處理碎冰),一般略過直接進入下一個程序。
8、如果待救者已經(jīng)失去意識,或者無法抓緊探路棒,救援人員此時就必須采取最危險的方案。
把吊索的鎖緊帶扯出并固定
把吊索的鎖緊帶扯出并固定
然后讓岸邊的同伴將兩人一同拽出冰面直至抵達堅固冰面或岸邊。
很難嗎?
沒有cold water rescue sling?一條小拋繩也能湊合。
沒有多用途探路棒?車上有撓鉤嗎?垃圾鉤?
(不是打廣告啊,隨便搜的)
專業(yè)的水域救援服?這個好像真沒幾個隊有,幾百萬的車買了,不至于沒錢買幾套衣服吧?搶險服除了在冰面上挺顯眼以外,還有其他適用于水域救援的特性嗎?
以上這套最簡單的程序,用于鞍山的救援,足夠了吧?
為什么最后是這樣一個結(jié)果?
誰能告訴我,為什么?